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癌症發生資料,數據顯示國人罹患「大腸癌」從民國95年逐年攀升,大腸癌的發生人數統計至今已連續12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今年6月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癌症發生登記報告,以男女性別區分,大腸癌是國人男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國人女性則是排行第二名。
國人罹患大腸癌機率有多高?
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年齡階層,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國人的篩檢率竟僅有四成,且男性大腸癌的篩檢率比女性低。
根據統計106年國人確診罹患大腸癌人數有16,408人,較前年增加1,034人。衛福部更指出50歲以上的人,如果終生都不做大腸癌篩檢,罹患機率為7%,簡單來說,每15個人有一個人可能會罹患大腸癌。
糞便潛血呈陽性者,務必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人就醫意願降低。國健署指出大腸癌篩檢呈陽性的個案,相較去年進行大腸鏡確診的人數,明顯下降一成。依據研究資料顯示,若篩檢為陽性未接受大腸鏡確診,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將提高到六成四。
過往統計數據顯示,若糞便潛血呈陽性者後續確診為罹患大腸癌,有50~60%機率為0~1期,僅7%為末期。等到已開始出現明顯不適症狀才去就醫,高達有20%的機率已是大腸癌末期,若大腸癌已發展至第四期,五年存活率降低至約10~20%。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大腸癌」可以透過篩檢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許多民眾認為只要腸胃道沒有不適,也沒有血便等症狀,就可不需做大腸癌篩檢,但早期大腸癌大多數呈現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已發現不少個案就是透過安排健康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才發現已罹患大腸癌或有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檢查過程中可一併切除已發現到具有高度癌變風險的腺瘤性瘜肉,可降低大腸癌70~90%的發生率,死亡率則可降低50~60%。
目前國內疫情已趨緩和平穩,先前篩檢陽性尚未接受大腸鏡確診者,仍應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以利進一步作確診。根據107年台大醫院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者越晚確診,相對罹癌風險會增加,特別是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罹患大腸癌風險更高達2.8倍。國內後疫情時代已展開,但觀看國際疫情情勢仍為嚴峻,防疫工作依舊不可鬆懈,切勿因擔憂疫情而不敢就醫而延遲該進行的身體檢查,別讓防疫動作成為健康的絆腳石,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