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健康檢查報導》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聯合報元氣周報/  記者廖靜清報導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

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

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

胰臟癌症狀有哪些?

.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

.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

.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

.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

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

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

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

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

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

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

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

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

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

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

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

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

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

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