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師衛教

《黑豹》早年病逝!醫:年輕人,別以為大腸癌與你無關!

黃洸偉 主任醫師

日前演出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的知名美國演員查德威克鮑斯曼Chadwick Aaron Boseman因「大腸癌」離世,最令人震驚的是享年僅43歲。據傳查德威克鮑斯曼早在四年前就已確診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罹患大腸直腸癌存活的關鍵在於發現的期別。零期的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可達近100%,第一期在術後的五年存活率也可高達90~95%,第二、三期分別為80%及65%,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則大幅降低約為10%~20%。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醫師表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所造成,一般來說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也就是在罹患大腸直腸癌之前,腸道內可能就存在著大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息肉)了《黑豹》演員查德威克鮑斯曼在四年前(39歲時)確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再往前推算息肉進展的時間,保守估計查德威克鮑斯曼很有可能早在30出頭歲時,體內就已有大腸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倘若能在早期安排定期健康檢查並安排大腸篩檢,根據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National Polyp Study)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而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

大腸癌發生有年輕化的趨勢

以往的認知,大腸癌較好發於50歲以上的族群,而世界各國包含台灣大多建議在50歲開始進行大腸癌篩檢。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在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BMJ Gut、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都發現50歲以下的年輕人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加,也意味著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已早在2018年將年齡數字下修,建議一般風險的人群從45歲開始定期篩檢。針對增加風險/高風險的族群(家族史或本身有大腸癌或大腸腺瘤、本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或是家族史有基因遺傳性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癌型息肉症FAP或是遺傳性非息肉型大腸癌HNPCC)則是建議提早45歲以前就開始定期篩檢。

有息肉或癌前病變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黃洸偉主任醫師也表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視鏡中心統計發現,針對無症狀的健康或亞健康的來檢者民眾,整體有大腸息肉的比例可高達75.8%(圖一),30-39歲的族群有大腸息肉的比例為59.8%,而40-49歲的族群有大腸息肉的比例更高達75.1%。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大腸息肉都會癌變,「腺瘤型息肉」一般被認知為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而風險真正高的是「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指的是有較高風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也就是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villous component)、高度細胞異型變化(high-grade dysplasia)的腺瘤。

依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視鏡中心資料更進一步看看與未來大腸直腸癌有關的腺瘤息肉的比例,整體有腺瘤息肉的比例為36.2%(圖二),30-39歲的族群有腺瘤息肉的比例為18.3%,而40-49歲的族群有腺瘤息肉的比例也有32.6%。當然,與大腸直腸癌更相關的進展型腺瘤息肉,30-39歲的族群的比例為4.62%,而40-49歲的族群的比例也有6.39%(圖三)。

▲(圖一)以歷年統計資料來看,30-39歲的族群有大腸息肉的比例為59.8%,而40-49歲的族群有大腸息肉的比例更高達75.1%。

▲(圖二)以歷年統計資料來看,30-39歲的族群有腺瘤息肉的比例為18.3%,而40-49歲的族群有腺瘤息肉的比例也有32.6%。

▲(圖三)以歷年統計資料來看,30-39歲的族群有進行性腺瘤的比例為4.62%,而40-49歲的族群有進行性腺瘤的比例也有6.39%

有大腸癌危險因子的年輕族群,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日前有30~39歲年齡層發生個案,分別為34歲莊小姐及38歲王先生兩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NBI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透過高端影像可清楚看見兩位體內已暗藏有高風險癌變的腺瘤,也在當次檢查中將息肉切除,免除了該息肉在日後發展成大腸癌的可能。

有大腸癌危險因子的年輕族群,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日前有30~39歲年齡層發生個案,分別為34歲莊小姐及38歲王先生兩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NBI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透過高端影像可清楚看見兩位體內已暗藏有高風險癌變的腺瘤,也在當次檢查中將息肉切除,免除了該息肉在日後發展成大腸癌的可能。

【個案說明】
王先生,38歲,發現腺瘤型息肉(綠色箭頭處),大小約1.5 公分,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大小與病理結果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有高風險癌變的進行性腺瘤。

【個案說明】
莊小姐,34歲,在腸壁皺摺處發現鋸齒狀腺瘤息肉(綠色箭頭處),大小約1.2 公分。屬於大腸直腸腺癌的癌前病變,鋸齒狀腺瘤息肉經常分布於近端大腸,外型通常較為扁平,且邊緣模糊,容易被糞水與黏液覆蓋於表面,因此有時在內視鏡下不容易被發現,需仔細觀察。

上面的兩位案例,在息肉切除後,仍舊需要定期的大腸鏡追蹤。因為由近期發表於國際知名的期刊文章(包含JAMA,Gut,Gastroenterology)6-8都發現到本身具有「進行性腺瘤息肉」或是「大於1公分鋸齒狀腺瘤息肉」,未來得到大腸直腸癌或是因為大腸直腸癌死亡的機會依然高出很多。

所以在做完大腸鏡檢查後,結果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組:

˙完全正常
˙低風險(只有1∼2顆,且不具有進行性腺瘤特徵的腺瘤性息肉)
˙高風險(有3顆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或至少一顆以上的進行性腺瘤,或大於1公分鋸齒狀腺瘤)

而民眾在做完大腸鏡檢查後回診,也應詢問醫師以了解自己是屬於哪個風險的族群。若是屬於高風險,由於目前醫學證據指出日後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仍然偏高,或許需要更密切的追蹤。

黃洸偉主任醫師最後提醒民眾大腸癌的發生通常需要很長一段過程,從息肉發生到癌變的發展過程大約需要5~10年。而預防大腸癌,良好的生活型態與適時、定期的篩檢相當重要。像是多吃綠色蔬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肉類食物最好多以白肉為主、避免過多的紅肉與加工食品、維持運動習慣、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最後不妨開始檢視本身是否屬於大腸直腸癌罹患的風險族群,安排適時篩檢、定期的檢後追蹤,若能把握以上原則,預防大腸癌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