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師衛教

什麼是大腸瘜肉?你該知道的是….醫師這麼說

梁程超 副院長

45歲的方先生:「醫生~為何我上次做大腸檢查結果發現大腸內有瘜肉,當時檢查的時候沒有同時被切除,有瘜肉不是就是要切除嗎?」
58歲的王先生:「還好有安排檢查,檢查發現自己這顆1.5公分的瘜肉,都已經經變成大腸癌了,也真的還好是因為早期就被發現,只要透過手術切除就好了!」
62歲的高先生:「幾年前檢查就被發現有瘜肉,醫生當時建議進行切除,但我覺得又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就想說沒有切除必要,拖到現在竟然已經變成是癌症,真的很後悔!應該在還只是小顆瘜肉的時候就要切除了!」

從這些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民眾在進行大腸鏡內視鏡檢查後若是發現「大腸瘜肉」都會對瘜肉產生疑問,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告訴您關於大腸瘜肉你要知道的是:並非所有瘜肉都必須被切除,首先確認大腸瘜肉為哪種類型,再依情況判別是否一定要切除。

大腸黏膜表面的隆起組織通稱為大腸瘜肉,依照瘜肉的特性主要可分為三類:

1. 增生性瘜肉( hyperplastic polyp )

這種瘜肉很常見,常見於直腸或乙狀結腸,但發生癌變的風險非常低。超過50歲,越年長者越常發生,有抽菸習慣者也會較多。因為這種瘜肉癌變風險極低,若大腸內視鏡檢查後發現有這類瘜肉,醫師通常不會建議做切除

2. 腺瘤性瘜肉( adenomatous polyp )

大約95%的大腸癌都是一步步從大腸瘜肉轉變而成,這種瘜肉指的就是腺瘤性瘜肉。其中有高風險癌變的腺瘤為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指的是大小為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villous component)、高度細胞異形變化(high-grade dysplasia)的腺瘤。若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有腺瘤性瘜肉,醫師則會建議一定要做切除動作,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及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

3. 發炎性瘜肉( Inflammatory polyp )

又稱假性瘜肉,其形成原因是由於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後,新的黏膜上皮新長出來或是過度生成所導致。這種瘜肉通常看起來紅紅的,有時會被誤會是已癌變的腺瘤性瘜肉,但其實不太會發展成癌症。不過因血管較豐富,且偶爾會發生出血現象,醫師還是會建議做切除。

大腸癌的發生需要一段過程並不會突然發生,從瘜肉發生到癌變的發展過程大約需要5~10年,是一種很容易被掌控的癌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大腸癌存活的關鍵,梁副院長再次提醒民眾,建議50歲以上的族群,可安排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或全大腸內視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