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預防醫學 腸識講座」1日登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肝膽腸胃科羅鴻源院長發表專題演說。(中時記者范揚光/攝影)
【中國時報/ 記者王柏森報導】
肝膽腸胃疾病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肝膽腸胃科院長羅鴻源以脂肪肝、膽結石、胃、十二指腸潰瘍及大腸癌等4大項進行衛教宣導,希望民眾養好肝膽腸胃,百歲康健。
脂肪肝是肝臟脂肪堆積的過程,時間一久即可能演變為肝硬化,成因與酗酒、肥胖、高血脂、代謝症候群、藥物、懷孕、C型肝炎、營養不良等有關,常透過超音波及磁振造影進行篩檢。
膽結石的好發因子為肥胖、女性、40歲以上、多次生產、肝硬化、溶血性疾病、高熱量飲食、有家族病史者等。羅鴻源以臨床經驗解釋,膽結石難以被立刻診斷出來,因為看診時患者常會強調「胃痛」,原因在於膽結石疼痛的地方常在兩根肋骨的下方,與胃痛的狀況不謀而合;此外,他也以「西北雨」來形容膽結石,「一下痛得要人命,一下又沒事」,這時患者就要有警覺,聯想自己是否有「膽結石」的毛病。
至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很多都與「幽門桿菌」有著密切的關係,幽門桿菌常導致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胃癌的早期表現是潰瘍,因此現代治療潰瘍的第一步,會優先以藥物進行幽門桿菌的滅菌治療,嘗試減少胃癌的發生。
大腸癌則是由息肉演變而成,羅鴻源解釋,切除大腸息肉可降低76-90%的大腸癌發生率,切除大腸腺瘤則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53%,越早發現大腸息肉進行治療,便可大幅度降低大腸癌的機率。
現代科技不斷求新求變,羅鴻源分享,近年來AI在醫學治療方面起到莫大的成效,它不僅可以偵測到各種形狀的息肉,甚至可以測量息肉的大小,現在甚至可以只針對有害腺瘤進行處理,診斷更加精準,助患者早日根除病灶,重回健康之軀。
第三屆「預防醫學 腸識講座」1日登場,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方躍霖(左起)、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中國時報副社長暨總經理王儒哲、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肝膽腸胃科羅鴻源院長及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俊瑋合影留念。(范揚光攝)
第三屆「預防醫學 腸識講座」1日登場,吸引大批民眾前來聆聽。(范揚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