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健康2.0/記者郭庚儒報導】
大腸癌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首位14年之久,大腸癌發生率越來越高,尤其全世界大腸癌新增病例一半在亞洲,主因與飲食西化及生活習慣有關。醫師點名7種人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帶血、體重減輕、裡急後重、貧血、腹痛或腹絞痛,就要特別留意了。
50歲以上 大腸癌發生率高達90%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好發50歲以上族群,發生率高達90%,隨著國健署大腸癌篩檢奏效,50歲以上大腸癌發生率逐年下降,但50歲以下族群大腸癌發生率,卻有上升的趨勢,提醒年輕人千萬別輕忽。
3類大腸瘜肉 這種癌化風險高
梁程超表示,大約95%的大腸癌,從大腸瘜肉慢慢轉變為大腸癌,大約需要5~10年,大腸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形成糞便,而糞便存在相當多的毒素,長期堆積腸道刺激腸黏膜,容易產生細胞病變,造成瘜肉增生,尤其是飲食過多的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更容易長瘜肉。另外,家族史有瘜肉、大腸癌,都會增加瘜肉的發生。
1.增生性瘜肉
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半數50歲以上族群,都有增生性瘜肉,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等遠端腸道,大小約0.5公分以內,癌化風險低、不一定要切除。
2.腺瘤性瘜肉
95%的大腸癌都腺瘤性瘜肉演變,若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有腺瘤性瘜肉進行切除,可有效預防90%大腸癌的發生率。
3.發炎性瘜肉
常見於腸道反覆發炎的患者,因腸道反覆發炎、腸黏膜修補,造成組織增生形成瘜肉,癌化風險也較低。
7種人大腸癌高危險族群
1.肥胖
BMI大於27稱為肥胖,肥胖者罹患大腸癌風險增加30%,減重可降低大腸癌風險。
2.抽菸
抽菸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3.飲酒
飲酒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4.家族病史
大腸癌家族史會增加2~4倍的大腸癌風險。
5.發炎性腸道疾病
腸道發炎導致腸黏膜反覆修補,一旦DNA出錯就容易造成大腸癌。
6.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如果每天攝取超過100公克的紅肉、加工肉製品,容易增加大腸癌風險。
7.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的人容易肥胖,也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6大症狀
1.排便習慣改變
部分病人會出現便祕或腹瀉,甚至兩種情形交替發生。
2.糞便帶血或黏液
大腸經過腫瘤時,會因摩擦而破裂出血,解出帶血黏液狀糞便,有時還帶有腐敗味的組織崩落物,但出血量不多,與肛裂噴出鮮血明顯不同。
3.體重減輕
沒刻意減肥,體重卻減輕,主因是癌細胞急速擴展,消耗身體養分,甚至掠奪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的養分等。
4.裡急後重
裡急後重是指病人常常覺得有便意,嚴重時一天上十多次廁所,仍覺得有便意、想要排便。
5.缺鐵性貧血
腫瘤可能已經有出血現象,如果鐵質攝取不足,則可能發生缺鐵性貧血。
6.腹痛或腹絞痛
右結腸腫瘤可能造成腹痛,右結腸阻塞也可能造成下腹疼痛,如果惡性腫瘤引發穿孔,則可能導致右下腹的局部腹膜炎,甚至闌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