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曹先生由於平日工作忙碌每到午餐時間常以愛吃糕餅零食來快速解決一餐,周末假日時也喜歡與家人一起選擇到一家咖啡館坐著聊天,並點個下午茶甜食套餐來享受周末悠閒時光。從半年前開始,曹先生不時有胃部悶痛感,但曹先生自認只是普通的胃痛,自行到藥局購買腸胃藥吃,但持續吃了半年仍無見效,近期體重還莫名減輕。
日前經親友介紹至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已多年未健檢的曹先生在檢查行程結束後,醫師與他解說報告過程中,曹先生看著血液檢測中顯示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皆超過標準值,才驚覺到自己早已罹患糖尿病。接著看到零輻射磁振造影(MRI)精密影像檢查結果,發現胰臟有一處浸潤性病灶,大小約2.5公分並壓迫到胰管、膽管、及十二指腸。這也難怪曹先生長期吃了胃藥卻毫無改善不適症狀,後續經由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治,確診為胰臟癌。
「我知道常常亂吃東西營養會不均衡,對身體也不好。但我認為吃東西只要有吃飽就好了,不要太影響生活作息比較重要。但沒想到長期下來,都是自己在傷害自己的健康!!」曹先生看到報告後的結果懊惱地說。
「我的丈母娘在去年也因胰臟癌過世,也有糖尿病史,但我以為這兩種疾病是跟遺傳有關。但現在想起來我們都有偏愛吃甜點的飲食習慣,再加上都有糖尿病,卻完全忘了不良飲食習慣會帶著我們走向同一條路。」曹先生也意外透露自己與丈母娘有著類似的不良飲食習慣,也有相同的疾病。
6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肥胖、慢性胰臟炎、糖尿病、胰臟相關家族病史、或是喜歡高糖份及高熱量食物,都是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族群。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過胰臟癌的人,得到胰臟癌機率大於常人3~4倍。雖說曹先生與丈母娘僅有姻親關係並無直接血緣關係,但兩人皆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及有糖尿病,且未做好糖份攝取量的控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今年8月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
錢政平副院長還指出因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一般人其實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人都是因為安排健檢才意外發現。等到有明顯症狀常常是併發症,如眼睛病變、腎臟疾病、心血管病變等。而早期的胰臟癌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若有發生病狀也容易被誤導至其它疾病。
今年的11月19日是世界胰臟癌日,要如何面對有癌王稱號的「胰臟癌」?錢政平副院長解釋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建議民眾應儘快戒除不良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與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可疑病灶及控制危險因素,才能安心遠離胰臟癌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