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於日前(1/13)公布最新國人癌症發生登記報告,108年國人發生人數新增121,254人,與107年相比,罹癌人數增加5,123人,國人癌症時鐘快轉了11秒,平均每4分20秒就有1人確診罹患癌症。
最新國人十大癌症發生排行依照發生人數(男女合計)排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其中,「大腸癌」108年個案數有17,302人,蟬聯14年國人癌症發生第一名;在各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中,以「女性乳癌」上升趨勢最多,而乳癌也連續多年成為女性10大癌症發生之首。
以性別進一步分析,國人男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7年相比,口腔癌與肝癌名次對換,口腔癌上升了一個名次,其餘則不變。女性標準化十大癌症發生排行發生率順位與107年相比較,肝癌和子宮體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10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衛福部指出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明顯比女性罹患機率高,分別為女性的11.4倍與15.8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進一步說明口腔癌與食道癌皆有共同危險因素,嚼食檳榔、吸菸及飲酒。有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機率為未嚼者2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錢政平副院長也提醒民眾食道癌雖男性罹患較多,但有2個危險因素不分男女都得務必留意!酒精目前被認為是食道癌的危險因素,臺灣是全世界ALDH2缺乏比率最高的地方,有將近一半人口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會導致代謝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若喝酒容易臉紅,有可能是體內缺少分解酒精的酵素,這類人飲酒罹換食道癌的風險,可能與一般人高達14倍。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長期吃喝燙口食物較容易造成食道黏膜受傷,反覆受損發炎的狀態增加癌化的可能,進而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另,國健署有指出近年來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雖目前國際間無實證建議對前述癌症無症狀者進行篩檢,錢政平副院長提醒民眾仍可藉由健康檢查,能幫助發現早期病灶、及早接受治療。也針對這三種癌症整理出健檢建議:
- 攝護腺癌大多好發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建議男性50歲以上定期追蹤攝護腺健康狀況;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應提早至45歲,每年接受PSA抽血檢驗及肛門指診。如有發生PSA異常升高,可安排進一步檢查評估,例如:攝護腺超音波、攝護腺磁振造影(MRI)、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等。
- 甲狀腺癌的甲狀腺癌乳突癌(佔八成以上,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95%。檢查方式除了理學檢查的視診及觸診,最重要且檢查方法方便快速的影像檢查是甲狀腺超音波,且不具放射線,可清楚檢視每個角落,找出可疑的結節,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提高癌症診斷率。
- 子宮內膜癌是指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好發於年齡超過五十歲的婦女。已有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也可搭配超音波檢查觀看子宮內膜有沒有異常增厚,及早發現可能發生病變的病灶。
另,衛福部還提供另一項重要數據,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明顯降低民眾主動篩檢意願。據統計,去年四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篩檢率比109年降低14.63%、比108年降低23.44%,大腸癌篩檢陽性者的追蹤率也少了6%;若篩檢陽性後續未做大腸鏡,而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將增加64%。最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提醒民眾防疫固然重要,防癌也是相當重要!「預防勝於治療」已是現今醫療趨勢,定期安排健康檢查都有相當大的機會降低癌症對於生命的威脅,甚至是及早阻斷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