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滿50的陳先生,過去沒有為自己安排健康檢查的習慣,直到今年家人提及年滿50歲可參加由政府提供的大腸癌篩檢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他心想試一試也無妨,後續結果報告出爐呈陽性反應,而糞便潛血陽性者建議需安排進一步大腸內視鏡檢查。但由於大腸內視鏡檢查屬侵入性檢查,他起初感到有點恐懼害怕檢查過程的不舒適感,後續聽從親友建議選擇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檢查過程中便發現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經切片病理化驗後,確認罹患大腸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是國人發生人數排名第一名且蟬連13年奪冠的癌症,且每年有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超過1萬6千多人得到大腸癌,其中有超過6千人因大腸癌而死亡。大腸癌看似對國人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但事實上,若以所有癌症種類來看,大腸癌其實是一種可以靠健康檢查就有極高的機會做到在癌症發生以前,及早發現可疑病灶並且在檢查過程中同時切除有癌化風險高的病灶(腺瘤性瘜肉),進而有效阻止大腸癌的發生。
梁程超副院長也進一步解釋為何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確認是否罹患大腸癌?因糞便檢查潛血反應呈現陽性有可能是因腫瘤或瘜肉摩擦出血,也有可能因痔瘡或是潰瘍原因。再依據國健署癌症篩檢資料庫顯示,篩檢結果陽性民眾做後續確診60%是癌前病變及癌症、25%為痔瘡、15%為潰瘍出血,顯示潛血陽性者有很大的比例為癌前病變及癌症。因此陽性反應者,後續都應接受大腸鏡進一步檢查。
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其中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若超過6個月以上才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倍,而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若篩檢陽性後續未做大腸鏡,而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將增加64%。
最後梁程超副院長提醒民眾,大腸癌其實並不可怕,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早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若發展至第4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僅為1成4。而透過糞便潛血檢查陽性進而檢查出大腸癌者,有一半是屬於預後良好的早期癌。因此,呼籲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若發現腺瘤性息肉並將它切除後,可降低約90%的大腸癌發生,這是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