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是世界腎臟癌日,國際腎癌聯盟(IKCC)將今年的主題定義為「We need to talk about treatment options我們需要談談治療方案。」在患者、護理人員和醫生之間就治療方案進行更多更好的對話。
IKCC針對全球患者做出調查,指出大多患者和醫生並未完善互動討論可用的治療方法,醫病之間“需要談談”。也希望透過今年的主題宣導可改善全世界腎癌患者的生活,透過開始討論臨床試驗如何改善腎臟癌的新療法,共同努力減輕腎癌的全球負擔。IKCC也指出腎臟癌往往是意外被發現的,目前已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是全球第12位最常見的癌症。
在台灣,腎臟癌的發生率也與全球統計接近,根據108年衛福部國人癌症發生率統計腎臟癌的發生排名於男性第15位、女性第17位,新確診個案數為1,615人;死亡率的排行則是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7位。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關於腎臟健康也需要主動的為腎臟發聲,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其原因是腎臟位置比較深層,若腎臟發生惡性腫瘤,單靠觸診並不容易發現腫塊。腎臟癌在40歲以後發生率就逐漸增加,好發於40歲到70歲之間,一般男性多於女性,男與女比例為1.5比1。
腎臟癌初期發展緩慢在早期幾乎毫無症狀,等到腫瘤發展太大壓迫到其它器官或是已轉移才會出現症狀。事實上,約有10%的腎臟癌在身體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診斷時也毫無症狀。大約50%的腎臟癌早期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小便潛血、腹痛、噁心、嘔吐、發燒、貧血、咳嗽、體重減或摸到腎臟附近腫塊、腎痛時,已屬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大打折扣約10~40%,因此定期的健康檢查相當重要,有助於早期發現初期的腎臟癌。
錢政平醫師表示抽血、尿液檢查及搭配影像檢查可幫助觀看腎臟健康狀態。最常用影像檢查的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及磁振造影(MRI),腹部超音波不具輻射線、檢查過程也不需太長時間。若發現可疑病灶可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揪出腫瘤精準位置;磁振造影對於器官軟組織具有高敏感度可觀看到癌症侵犯的部位及擴散的程度對後續的診斷及治療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引發腎臟癌的危險因子有吸煙、肥胖、藥物濫用化學及環境致癌物質、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女性荷爾蒙治療者等。錢政平醫師表示尤其要注意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僅次於日本和美國,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一,平均每11個人就有超過1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也代表腎臟癌的罹患風險潛藏在多數人口當中!錢政平醫師特別提醒民眾老年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是台灣腎臟病患者主要的發病原因,還有一點需當心的是不當用藥習慣會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未依正規管道妥善醫治,恐嚴重影響救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