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健康檢查報導》不抽菸熬夜、天天晨跑,50歲公務員竟長2公分肝腫瘤!這種人肝癌風險高150倍

圖片來源:今週刊
【今週刊/編輯整理報導】

編按:過去曾帶起紅頂藝人熱潮,71歲資深藝人蔡頭近年幾乎淡出螢光幕,11/29卻驚傳罹患肝癌,目前住院治療中。抽菸、作息不正常、壓力大、這都是肝病的誘發與加速惡化的間接原因,但其實直接關聯性不如想像中大,如何才能預防肝癌及保肝,肝膽腸胃科醫師羅鴻源為您解答。

50歲的劉先生在公部門擔任行政主管多年,10年來天天晨跑,不抽菸也不熬夜,堪稱標準健康行動者,但這三個月來卻常常感到疲累,身體說不上來的沉重,假日偷閒看個書一不小心就打瞌睡,常被老婆念「怎麼越來越像老人」。

前陣子不小心被女兒傳染感冒,劉先生與家醫科醫師談到感冒前就已有莫名的疲累醫生建議他做肝功能(GOT、GPT)檢查,發現指數超過300,進一步透過超音波竟發現肝有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後來轉到肝膽腸胃科正式成為我的病患,開始他的抗癌人生。

肝癌雖從民國90年退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二,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也從過去前五退居第九,然而,台灣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的死亡人數還是高達上萬人,當中不乏劉先生這種看似健康人的案例。

「怎麼可能是我?」跟許多自以為健康的癌友一樣,劉先生知道罹癌一開始都無法置信,其實,抽菸、作息不正常、壓力大、這都只是肝病的誘發與加速惡化的間接原因,直接關聯性不如想像中大。

肝癌是因為肝細胞長期發炎造成纖維化而病變為癌細胞,一般來說,肝癌有三部曲:肝炎、肝硬化才變成肝癌,只有少數由慢性肝炎跳過肝硬化階段直接產生肝癌。初期肝炎不可怕,可怕的是,肝是沉默器官,長期發炎都不會有感覺。

肝主要執行合成蛋白質、包含合成凝血因子、分泌膽汁、排毒、貯存肝醣及維生素等等功能,若有不名水腫、疲累、黃疸、吐血等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只是,等這些症狀跑出來都還是太晚。

透過抽血篩檢肝病是很方便且建議的項目,其中,像劉先生進行的肝功能指數(GOT、GPT)數值超過300,正常值大約是40左右,代表當時病人肝臟正處於嚴重發炎,也有人做肝功能指數合併進行B肝炎抗原、C肝炎抗體檢測,若呈現陽性,可再做肝癌腫瘤指標–甲型胎兒蛋白(AFP),只是甲型胎兒蛋白(AFP)在小型肝癌常常都不會呈現異常,因此若只靠血液檢查會錯失早期治療肝癌的機會,所以超音波仍被視為必要的檢查項目。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80%來自B、C肝炎帶原者,這些帶原者若未積極治療或定期追蹤,引發肝癌風險是一般人的150倍。

早期台灣因母體垂直感染、針頭重複使用、輸血未經篩檢、醫療器械未消毒完全,導致台灣是B、C肝炎相當普遍的地區,直到民國73年起,政府推動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目前7年級後的年輕人B肝帶原率已從早期15~20%,大幅降至1%,推動成效算顯著。

即使如此,國內目前被篩出B型肝炎帶原者仍高達300萬名,C型肝炎也有60萬名,這還不包括4成民眾並不曉得自己是否是帶原者,因此強烈建議七年級以前的國人,趕緊透過抽血確認自己有無BC肝炎,如果沒有B型肝炎帶原,也未有抗體存在,應要盡快注射B型肝炎疫苗,至於C型肝炎,目前仍未發展出疫苗可供預防。

如果帶原呢?政府目前除了宣導戒菸酒,針對B、C型肝炎帶原者,也有提供每3至6個月肝功能抽血、腹部超音波等追蹤檢查,建議帶原者要循規蹈矩,至少半年要受檢一次。

當然,要避免肝病上身,還是要切忌酗酒,飲食部分,不應吃發霉的玉米、花生等,以防吃進致癌物黃麴毒素;若是刺青、紋眉,應使用消毒完全的器械,同時要避免肥胖,適度運動預防脂肪肝形成,降低肝硬化與肝癌發生風險

保衛肝臟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篩檢方式簡單又快速,可藉由血液檢查(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C 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 Ab) ),並搭配上腹部超音波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可疑陰影,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