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健康檢查報導》中研院院士朱雲漢67歲直腸癌離世…3大症狀和大腸癌不同!名醫圖解差異:做這個步驟能預防

【 今周刊/記者李易紓報導】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網站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週日(2/5)晚間9點在家中離世,享壽67歲,朱雲漢的哥哥朱雲鵬週一(2/6)凌晨在臉書發文,證實弟弟已經往生。

朱雲鵬臉書寫下:朱雲漢於昨晚9時在家中安詳往生。感謝他一生對社會與國家的付出。感謝諸位師長和先進對他的照顧。感謝親朋好友對他的關心。也感謝他所任職蔣經國文教基金會同仁的支持與協助。不捨。不捨。祝福他一路好走。

蔡詩萍則在臉書提到,自己手機接到LINE,是老同學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傳來:「學長,中研院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過世了!」自己嚇了一跳,蔡詩萍說這幾年和朱雲漢學長接觸少,並不知道他罹癌。

蔡詩萍寫下對他的悼念文,「記憶回到大學研究所年代的台大法學院,徐州路上,那座古意盎然的校園,我們學長學弟的共同修課,系裡學生事務的面對面交談,校園裡下課時分相遇的閒聊,圖書館裡輪流登記借書時刻的招呼….」。

他說朱雲漢學長很優秀,一路人設自己的學術生涯,念完系內研究所,出國,拿博士,回國進母校進中研院教書做研究,是政治系校友走政治學研究的佼佼者,「我一直都很景仰他,雖不能之心嚮往之」。

「他沒有大我幾歲,我實難接受他就這樣離開了,離開他的家人,離開他至愛的學術研究,離開我們共同記憶的,徐州路上,綠樹成蔭,紅磚瓦舍的校園。

他離開的時間恰恰是元宵節,掌燈初上的夜裡。祝福學長好走,再無憂傷再無掛礙,只是留給我們學弟妹,很多,很多的感傷罷了」!

朱雲漢罹患的直腸癌,和國人好發率第一的大腸癌有甚麼不同呢?

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官網衛教資訊,其實大腸癌是總稱涵蓋結腸癌、直腸癌、肛門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大腸癌在早期常常是沒有明顯不適症狀,隨著病情的進展,病灶不斷擴大成長,就可能會出現症狀,例如像貧血、體重莫名減輕、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血便等。

大腸總長度約120~140公分,呈現ㄇ字型,由盲腸、結腸(可分升、橫、降、乙狀結腸)、直腸、肛門4個部分所組成屬下消化系統,症狀會因腫瘤的生長位置會有不一樣的症狀表現。

大腸從中間分成兩側

1.右側大腸(腫瘤發生在此處屬近端大腸癌)

範圍包括:盲腸、升結腸

症狀表現:腹部脹氣、腹痛、貧血、頭暈

2.左側大腸(腫瘤發生在此處屬遠端大腸癌)

範圍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症狀表現:排便習慣異常、血便或糞便帶黏液、大便變細、腸阻塞

梁程超表示,大腸癌發生位置及機率大約為40%發生於近端結腸,60%發生在遠端結腸及直腸。發生症狀時,遠端大腸癌會較明顯,尤其是當若腫瘤發生在直腸處,因靠近肛門,症狀最能明顯感受,可能會有「排便急迫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

「需當心的是直腸癌後續的治療較不易,在臨床治療上,因直腸位於比較狹窄的骨盆腔,旁邊還有骨頭包覆,所以手術可用的空間較有侷限,還需考量到是否保留肛門」。

若直腸腫瘤位置位置在距離肛門口七公分內,就可能需安排肛門切除手術,並做永久性人工肛門。並且,直腸癌即使經過完整治療,局部復發的機率也比結腸癌高。

梁程超提醒民眾,不論腫瘤發生在哪一側或是哪個位置,只要定期做糞便潛血、大腸鏡都有機會提早發現,因為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

大腸內視鏡直接觀察黏膜:趁瘜肉演變成腫瘤前切除,有效預防大腸癌

國健署目前有提供年齡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根據統計糞便潛血對大腸癌的敏感度有80 %,100個大腸癌的患者可以偵測到 80個,如果是第二、第三期的患者更可以偵測到90 %以上。

而大腸內視鏡可以直接觀察大腸黏膜,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有大腸瘜肉還可以同時切除、或切片檢查,趁著瘜肉演變成腫瘤前切除,就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其他詳細內容請點選:https://bit.ly/3RzCo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