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健康檢查報導》身體除舊佈新可以做什麼檢查?健檢中心公布五大最受歡迎健診項

【HEHO健康 記者林以璿/台北報導】

2020年被稱作是「健康注意年」!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仍不斷蔓延燃燒,在2020年也有不少各界知名人士因疾病或未察覺的病灶發作的太突然而失去寶貴的生命,另人不勝唏噓,盤點國內幾位名人,如:藝人劉真因主動脈瓣膜狹窄離世、經濟界學者沈中華因罹患胃癌病逝、三金影帝吳朋奉因出血性腦中風死亡、藝人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逝世、不孕症權威台大名醫陳信孚因大腸癌病逝、知名部落客仿妝天后Yui因肺腺癌病逝、國寶級的客家山歌大師徐木珍罹患肝癌病逝等。

從這些名人身上不難發現死亡原因大多以癌症、心血管疾病為主,並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年民眾接受健康檢查人數逐年上升,也因2020年是健康注意年,加深提醒國人的健康意識。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大部分一般勞工健康檢查項目都屬較基礎項目,若想做到「預防勝於治療」,以十大死因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癌症)來說,除了選擇基礎型健檢(血液及超音波檢查等),建議依照自身健康狀況或參照是否有無家族病史等因素評估,進一步增加高篩檢率的腸胃內視鏡/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精密影像檢查會有助於早期發現病灶及清楚掌握健康狀態,降低癌症的死亡風險。

5大熱門健檢項目,你做了哪些?

根據2020年北投健康檢查總人數,統計並排名出前5大熱門健檢項目,排名依序為:腸胃內視鏡、腦血管零輻射磁振造影(MRI)、上腹部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冠狀動脈鈣化分析電腦斷層檢查(CAC)

一、無痛舒眠腸胃鏡檢查:

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且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年輕化,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出爐的107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更是連續13年名列十大癌症之冠。大腸癌存活關鍵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若為大腸癌危險族群,建議民眾可提前至40歲開始,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透過安排無痛舒眠腸胃內視鏡檢查,除了檢視腸道健康狀態,還可透過內視鏡找出食道及胃部早期病灶,可說是「一項」健檢,就能照顧到「三個」消化器官。

二、腦血管零輻射磁振造影(MRI):

腦血管疾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導致較難以被發現及控制。以「腦動脈瘤」為例,大多為是安排健康檢查時才被意外發現或是動脈瘤太大引起梗塞性中風或類似腫瘤壓迫性效應,甚至是嚴重到動脈瘤已破裂出血後才被發現。若腦動脈瘤未及早發現,待已發展至破裂發生出血性腦中風,容易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三、上腹部零輻射磁振造影(MRI):

在眾多身體檢查儀器中,MRI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對於觀察腹腔內部如肝臟、膽囊、脾臟、胰臟、腎臟等器官有相當好的疾病檢出率。一般來說,40歲以上民眾開始進入熟齡階段,腫瘤發生率也逐年攀升。以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舉例來說,胰臟癌是一個發生率低,但死亡率極高的癌症,因為早期症狀極不明顯,且位處於身體內部深處,若僅用常見的超音波檢查容易因其它器官遮蔽發生檢測盲點,MRI的高解析度優勢,可當作是診斷胰臟癌的最佳工具。

四、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肺癌」位居國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久居不下,值得一提的是過往大眾認為有抽菸習慣才會與肺癌有直接關連性,但國人罹患肺腺癌患者有超過5成以上並無抽菸習慣。近幾年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率逐年上升,且約9成無抽菸習慣。肺癌的好發年齡為40~75歲,女性較多。建議民眾40歲開始每2~3年安排一次肺部篩檢,或依照家族病史發生年齡或與醫師諮詢評估肺部健康狀況提早安排肺部檢查,檢查工具可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目前已是被國際證實可有效幫助發現早期肺癌。

五、冠狀動脈鈣化分析電腦斷層檢查(CAC):

心臟疾病向來為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2019年國人因心臟疾病死亡人數就高達19,859人,很多人有心血管疾病卻不自知。CAC score被視為是一個反應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程度的指標,可做為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風險預測及預後評估,並據此調整後續生活型態,或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錢政平提醒,許多癌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常導致容易輕忽或耽誤治療,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幸福人生提早做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