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師衛教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出爐:注意人口老化,癌症、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死亡增加

錢政平 副院長

近日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110年死亡人數為184,172人,比起109年增加了11,105人。根據統計按照死亡人數依序排名為:1. 惡性腫瘤(癌症)、2. 心臟疾病、3. 肺炎、4. 腦血管疾病、5. 糖尿病、6. 高血壓性疾病、7. 事故傷害、8.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與109年相較,有些許名次變化,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以死亡人數來看,除肺炎減1.4%外,其餘項目都有增加,以高血壓性疾病(+17.6%)、糖尿病(+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3%)增加較多。就性別觀察,110年男性死亡率均高於女性,其中差異較明顯之死因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性死亡率為女性2.6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4倍,事故傷害2.3倍。

衛福部也指出因受人口老化影響及110年1月有1/3為低溫影響(增加1,808人),另受COVID-19疫情影響死亡為896人(包含國人於國外死亡57人),110年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了11,105人,65歲以上占9成3。其中「癌症」更是蟬聯40年為十大死因第一名,110年死亡人數為51,656,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8%,死亡率與標準化死亡率均有增加。

觀看整體而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 “國人的健康威脅有幾項值得關注的焦點:人口老化、癌症死亡創新高及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明顯增加。”

錢政平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台灣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早在2018年已進入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增長,除了難以避免的身體老化衰退,疾病的風險也會提升,尤其是癌症好發年齡大多是到了50歲以後大幅提升。統計也指出110年國人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因國人越來越長壽,要如何「降低癌症的發生及死亡風險」將成為每位國人都該正視的重要課題。

國人的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死亡明顯增加,錢政平醫師也提醒民眾這樣的數據也顯示更需加重視「三高問題」,除了三高本身會帶來的健康傷害,也會同時將自己默默推向成為國人頭號殺手「癌症」的候選人,因三高為大多數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之一。另,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以及哮喘、肺動脈高壓和職業性肺病。其中,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一年有超過5千人因COPD死亡,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常發生於男性較多。而吸菸背後可能帶來的健康危害,除了COPD,也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加快死亡的腳步,也可能導致週遭親友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提升。

「早期發現癌症,並及早接受治療」已是被醫學界證實可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錢政平醫師表示以現今「預防醫學」的角度,民眾更要學會如何讓自己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做起,應把握健康生活五原則,「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定期篩檢」

針對健康檢查方面,錢政平醫師建議從30歲開始就可以為自己安排每年一次基礎健檢(身高、體重、抽血檢查或局部超音波);40歲開始,開始進入熟齡階段,也是人生的中壯年黃金時期,可依照自身狀況或家族史加入部分癌症篩檢基礎健檢加上重點癌篩,40~50歲階級好發率較高的癌症有乳癌、口腔癌、大腸癌);50歲後,癌症篩檢及心血管疾病檢查成為重點項目,除了基礎健檢,國人好發率第一的「大腸癌」及死亡率最高的「肺癌」兩項篩檢千萬不可少,若經濟上許可,建議可為自己安排一次全身零輻射磁振造影(MRI),不具輻射線,還能將全身多方切面以高階影像呈現出來,可清楚顯示出腫瘤發生位置,甚至是疾病早期細微異常病灶,幫助自己有機會在疾病發生以前,搶先逆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