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師衛教

10大身體警訊 小心可能是癌症發出警告

沈彥君 主任醫師

自1982年以來,「癌症」始終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已連續39年),且罹癌人數與死亡個案至今仍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2018年共有116,131位新確診、4,784人因癌症死亡。若不考慮年齡因素,平均每年每1,000人中,約有5人罹患癌症、2人因癌症失去性命。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醫師指出大多癌症的癌細胞發展進程在早期其實相當緩慢,但在初期通常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等到有明顯的症狀再去就醫確診時,就已錯過黃金救治時機。例如:國人癌症死因第一名的「肺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若非透過安排定期影像檢查,其實很難發現早期肺癌(零期-原位癌或第一期);若有伴隨一些症狀也很容易與呼吸系統疾病混淆而被輕忽,若咳嗽發生已超過2週,就得當心是肺部正在發出異常警訊!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歸納出以下癌症十大警訊:

1.身體摸到硬塊:

常見有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乳房中有長期未消退的硬塊,要小心可能是乳癌的徵兆。而其它部位可能常發生頭頸部,則要小心是否為甲狀腺腫塊、淋巴瘤,或是轉移性的腫瘤如:鼻咽癌、口腔癌、喉癌、下咽癌等

2.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超過2週)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或痰中混有血絲,就要當心是肺癌的徵兆;若是聲音長期沙啞不能恢復,則要當心可能為喉癌的徵兆。

3.排尿、排便習慣改變:

排尿情況不良或尿液中有血液,需小心是腎臟癌、膀胱癌、輸尿管癌、前列腺癌的徵兆;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或是糞便偶爾混有血液,則可能是大腸癌

4.發燒原因不明:

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癌症已正在患者身上發生或治療的過程當中,發燒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引起發燒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感染、藥物反應、自體免疫疾病、腎上腺皮質分泌不足或是腫瘤本身引起。

5.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

女性陰部的分泌物增多或混有血液、原因不明的出血或接觸出血,要當心可能為婦癌的症狀。子宮內膜癌常伴隨出現異常出血,子宮頸癌則會出現分泌物過多或混有血液,也因易與婦科相關疾病發炎感染症狀相似而常常被女性忽略。

6.痣或疣的顏色、形狀或大小改變:

皮膚癌是少數可以由肉眼觀察的癌症,若身上的痣或疣發生明顯變化,形狀改變、發紅、發腫,要注意可能是皮膚癌。

7.體重莫名減輕:

若沒有刻意減肥計畫或運動消耗,如一個月內莫名突然減輕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大腸癌、胰臟癌或轉移性癌症的伴隨症狀都可能發生莫名明顯體重減輕。

8.不明原因疼痛:

疼痛也是身體受到傷害的直接反應,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久未改善。建議應盡速就醫檢查找出真正病因。

9.吞嚥困難、消化不良:

吃東西若是覺得食道內有異物感,下嚥困難,或是即使沒吃東西,都能感覺食道內可能有卡東西,要當心是否為食道癌。或是感覺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留意咽喉、食道或胃的狀況。

10.口腔內的潰瘍久久不癒:

口腔內出現變白、紅、褐或黑顏色變化,並出現潰瘍、口腔內或舌頭上傷口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則要當心可能發生口腔癌或舌癌

沈彥君主任醫師也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並不一定代表罹患癌症,但千萬不能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應提高警覺馬上就醫評估,也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常聽有人說:「不檢查沒事,一檢查一堆病。」 沈彥君主任醫師也指出這觀念是有盲點的。「身體健康檢查」正是為了及早在疾病發生在早期或是發生前,利用篩檢工具發現潛在疾病及風險因子評估,以便早期發現,能為疾病做到精準診斷與治療。